“预制爆剧”,一场剧集行业的集体困境? -
近几天,“预制爆剧”词条,冲上了微博热搜。
何谓预制爆剧?观众已经把账本盘得明明白白,它就像餐厅的预制菜,成本可控,效果可估,方便工业化规模化生产,但总透着一股不高级的味道:
大IP+大明星+高话题度保底,一部还未正式上线、口碑尚未出炉的剧集,观众还在犹豫要不要点开播放,热搜词条却早已排兵布阵、各项数据也已经捷报频传,粉丝更是急不可耐地庆祝剧集大爆。
预制公式:大IP+大导演+大流量
“预制爆剧”由来有自:去年上线的《庆余年2》,仿佛为“预制逻辑”立下了一个极致标杆。一方面,取材于阅文IP库中当之无愧的头部资源,又有张若昀的角色号召力和王倦的金牌编剧保障,承接了猫腻原著及第一季积累的庞大观众基础,拥有天然的市场期待和话题保障;另一方面,立项过后,平台即以“剧王回归”的定位进行资源倾斜,宣发规格拉满,再到开播后的剧情梗、角色CP热搜投放,每一步都精准卡点。
这些集合了单项最佳的极致资源,让《庆余年2》一跃而为当年的现象级爆款,以骨朵集均82.6的热度数据,荣膺年度剧王。
再如《大奉打更人》,这部改编自男频神作的剧集,也几乎可以视为“预制爆剧”的标准范本。IP出身于起点中文网的顶流榜单,男主王鹤棣是当年新晋的流量代表,制作团队由业内老将挂帅。从立项到宣传,始终贯彻“全程热搜刷脸+精准粉圈营销”的策略,甚至平台选在男主生日当天官宣定档,用事件型节点绑定剧集热度。
再如刚刚播完的《藏海传》,剧集几乎汇集了所有爆剧要素。男主肖战拥有极高国民度与粉丝黏性,导演郑晓龙享有极高的行业地位和影响力,剧本衍生自头部IP《盗墓笔记》。平台从立项开始,便以S+待遇高调对外宣发。从招商情况来看,它创下了优酷招商金额纪录,成绩斐然。
当然,它们的最终品相对得起爆剧头衔。有的首轮播出数据不佳,但是胜在长尾效应够足;有的得到了垂类受众的广泛认可,以10456的站内热度成为优酷热度史冠。
在这条生产线中,“大IP+大流量+大导演(大编剧)”几乎是标配,它们构成的“爆款公式”,组合成了经历过市场验证的安全选项。IP意味着原始流量与用户粘性,流量明星提供剧集宣发的初始声量,而导演、编剧等主创团队则承担制作水准的兜底作用,三者合体,便构成一个“未播已赢”的先天结构。
在当前影视行业风险高度集中的情况下,长剧作为资金投入最高、产出周期最长的内容形态之一,天然要求平台将其打造成可控的“商业闭环”。而当平台以主投方身份深度介入项目决策时,便极容易以规避风险为核心逻辑,习惯将好项目操作成高度标准化的一类产品。
所谓“预制爆剧”,本质上是因为创作团队追求的就并非创作爆款,而是控制变量、最大限度保障投资回报率。大家为了构建看似万无一失的“商业闭环”,必须砸钱买IP、绑定流量演员、配齐主流导演、辅以高频营销,以及提前锁定热度与广告位。
从制作端来看,如今的S级项目动辄上亿预算,一旦失败便可能影响平台一整年的内容盈利模型,因此“不能失败”成为这些剧集的核心诉求。
然而本届观众日渐叛逆,并且眼睛很毒。他们很快发现,这种“预制菜”正向危险的方向跑偏:有些剧集外部数据平平,但在平台的热度系统中却一路高歌猛进。有些剧集的剧情尚未拉开高潮,营销战役已经步入尾声。随着播出进程推进,剧集热度始终徘徊不前。
这些令观众怨声载道的“预制爆剧”们,在一开始便被“预制”的逻辑困住了思维。以为只要把最强的IP、最火的明星和最稳的导演拼凑在一起,爆款便水到渠成。可惜,内容创作并不是拼图游戏,一旦缺乏内生的整体性思维,就会使得一部剧越来越像是工业流水线下的快消产品。
最终,导致演员成为IP绑定下的功能角色,不再服务角色成长,而是服务“粉丝满足”;导演被过度技术化,更多承担“拍完保质”的任务,而非“讲好故事”的创作责任;剧本沦为“照顾各方”的牺牲品,既要迎合原著党,又要顾及营销节奏,叙事核心摇摆不定。
长此以往,爆剧不再取决于故事是否动人、角色是否立体,而是能否实现提前锁定的KPI。这种“只有生产,没有共鸣”的剧集制作逻辑,最终反噬的也恰恰是那些原本被寄予厚望的S+项目。
越来越多观众开始对“大IP+大流量+大导演”祛魅,大家看到平台宣传词汇中出现最强班底、顶流合作、头部IP这些熟悉语汇时,第一反应不是激动期待,而是怀疑是否又是一场雷声大雨点小的表演。
某种程度上,“预制爆剧”已经变成了国产剧生态中最显性的形式主义。
大平台+大制作 +大营销 ,“预制”繁荣?
如果说“大IP+大流量+大导演”是“预制爆剧”的结构,那“大平台+大制作+大营销”则是“预制爆剧”存在的原因。它驱动了“宣发先行”的制作机制。
很多剧集尚未杀青,官方就已完成多轮预热与资源铺排,演员在剧组期间的妆造路透频上热搜,平台官方账号日更花絮、预告、短视频,为的就是最大程度填充上线前的注意力空窗,将剧集“预售”给市场,营造“势在必红”的观众预期。
有些“预制爆剧”甚至在创作初期,就在考虑如何打造热搜关键词、确保剧集片段能在抖音传播。这也解释了为何“预制爆剧”在短视频平台的碎片传播效果极好,但只要进入正片观剧场景,观众便迅速失去兴趣,因为它们从一开始就不是为长时间沉浸而设计的作品。
从平台角度看,这种“工业级宣发”无可厚非,因为长剧的商业回报周期注定平台必须采取“高压启动”的策略,用前期高密度曝光换取观众在上线首周的集中点击,实现对广告主和赞助商的价值回馈。
但问题在于,当剧集内容逐渐成为营销逻辑的附属品,创作团队就难以具备话语权。
前期预热先行铺垫期待,中期节点制造话题冲刺热搜,后期总结数据对外宣布“爆款”已成。脱节的“预制繁荣”背后,剧集自身的内容价值显得无足轻重,这些现象都激发了观众的抵触心理。
国产剧本应走向“制片人中心制”,由一个真正对内容负责、能平衡创意与资源分配的统筹者来主导制作节奏,保障创作的持续性和一致性。可是在“平台即甲方”的现实中,制片人往往只是项目协调人,无法真正控制剧本走向或拍摄风格。
一部剧能否最终上线,不是由创作质量决定,而是由平台宣发节奏、资源调度优先级所决定。“预制爆剧”的出现,正是平台在代替制片人行使权力。
真正有锐气的项目极有可能因“不够保险”而被砍,反而是那些“符合模型”的标准剧集获得品牌和广告主的青睐。久而久之,国产剧市场进入一个奇怪的循环,越是高预算、明星阵容豪华的项目,越是倾向打安全牌,导致最终产出的内容越乏味。不仅削弱了剧集的创作多样性,也阻碍了演员、编剧与导演成长。
资方虽能靠着“预制爆剧”模式在短期内快速回收投资,却在观众心中逐渐失去品牌信用,难以支撑起国剧真正意义上的长远发展。
或者说,“预制爆剧”的失败并不在于IP、演员或导演的选择失误,而在于整个剧集生产逻辑的“制片人失权”。没有人对内容真正负责,一切都为数据服务,一切都向KPI看齐。结果就是,演员演得痛苦、观众看得麻木、平台耗资巨大却换不来忠诚用户。
显然,这不是一个健康的内容生产环境,而是一个在权责错位中缓慢自耗的产业体系。而失控的背后,实则反映的是平台、制作公司、演员团队乃至广告主之间的集体困境。在内容极度内卷的大背景下,谁都无法承受项目扑街的代价,于是,主动选择用一套可控、可复制、可包装的流程,制造一条爆剧生产线。
唯有当平台重新将内容决策权还给真正的创作者与制片人,建立起“为内容负责”的责任闭环,剧集市场才能真正走出“形式先行、内容失守”的怪圈。否则,再多的大平台、大制作、大营销,也只能制造更多看似繁荣的失望而已。